我校实施“新市民·追梦桥”工程,围绕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“五个体系”建设要求,聚焦群众所急、党政所需、共青团所能,坚持党委领导、资源整合、共建共用原则,围绕“搭五桥、建五家”,发挥好学校党、团组织力量,坚持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,拓宽学校课堂的边界,发挥好学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工作优势,助力脱贫攻坚,推动教育精准扶贫,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。
仪式上,周曾艳说,学校团组织认真实施“新市民·追梦桥”工程,发挥学校团组织所能,协调学校优势资源,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带动,组织学校青年师生深入社区,加强对沿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思州A区、B区结对帮扶工作。在社区挂牌学校社会实践基地,常态化开展帮扶活动,旨在推动结对帮扶工作往实处做、往深里做,按照“1+N”工作模式(即一个团组织开展多个社区帮扶活动),在推动党建带团建、感恩教育、社区文化建设、青少年关爱、志愿服务等方面加强建设。将通过开展感恩宣讲、团日活动、脱贫攻坚夜校、普法宣传、青少年关爱、亲情陪伴、四点半课堂、志愿服务、暑期“三下乡”等多形式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工作,以校团委和大健康学院“党建带团建+社会服务”项目,打造结对帮扶工作品牌,全力引导安置点社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。
仪式上,杨芬宣读了《铜仁学院实施“新市民·追梦桥”工程暨“党建带团建+社会服务工作方案”》,介绍实施工作内容。学校将在社区开展“希望工程陪伴行动”“七彩假期”“小手拉大手·文明家家有”“春晖助脱贫·圆梦微心愿”、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等帮扶活动。杨敏、李晓婵也分别作了动员讲话。
继我校开展“新市民·追梦桥”工程文艺巡演之后,此次举行社会实践育人基地挂牌,持续深入推动了“新市民·追梦桥”工程落实落地。通过学校团委组织,宣传部、资助中心、大健康学院、艺术学院等相关部门、学院全力参与,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大力培育市民主体意识,搭建好社区居民融合桥,让社区居民更快更好融入社区生活,做好助力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“后半篇”文章,为我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早日实现“一区五地”奋斗目标贡献力量。

贵州专升本声明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于我们联系,我们会及时处理。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